不該再說 「跳出Comfort Zone」
個個都問我:「幾時番黎?」對於這個問題,我答了大概五十次。朋友繼而追問:「我相信你過得很開心,」看似鼓勵的一句,繼而緊接著下一句的語重深長:「但我擔心⋯⋯」
我想,可能有很多人這一輩子也不會明白我的某些選擇。不過,沒所謂,我腦內的思考運轉,沒有錯算,沒有錯誤,只是像Mac與Microsoft一樣,"same same, but different"。
"same same, but different"
歸來也有兩種:肉體歸來與精神歸來。經過這麼多段旅途,這麼長的旅人時光,旅行變成了生活裡的必需養份。正如有些人必須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去肯定自己的價值一樣,旅行卻是代替了其他人的職業,成為我生命中的燃料。我從它身上找到動力,找到奧義,看穿世界,認識人性,談起來,豈止千言萬語。有人將旅行看成一種休閒娛樂,就像電影、音樂、潛水、滑雪一樣,但有人會把他變成職業。往日至今,曾有多少親友網民或故意使你難堪、挫敗,但一顆心只要夠強大,無人可以阻擋你去實現自己的想法。不明白的,由它在空氣中自然散去。因為要世界上大部份人明白你,是件不太可能的事。
'And, when you want something,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.' --- Paulo Coelho
世上有兩樣很奇妙的東西。隨著時間過去,錢可以越來越多,但生命的日子呢?卻越來越少,小學程度算術一題。然後,我再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如果現在要根據〖不能後悔〗為基礎去作出選擇的話,你會選擇什麼?」這是我每一次困惑煩惱時去解決問題的方法。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患有選擇困難症。的確,每一個選擇皆有令人後悔的可能性,那可以再追加一條問題:「如果你放棄了A,10年後你會後悔嗎?」
這兩三個月,大家知道我從日本在住一年後回港,都急不及待似的查詢我近況,並提供各式各樣工作機會給我。別誤會,我當然是高興得不了,發現原來自己幸福滿瀉。可是,我不能不一一婉拒 - 婉惜,卻沒法子。要回來、要見面,易如反掌,一程飛機不算什麼。關鍵是 - 為了什麼?
我猜,短期內我也大概未準備好回到昔日安穩的狀態 - 一份充滿前途的工作,作息時間規規距距。往日,我曾經從一個舒適圈跑出去外圍世界,而漸漸,外圍世界卻成了我現時的舒適圈。以往人人經常說:「我們應該跳出自己現在的Comfort zone」,以為會找到黃金寶藏什麼的。其實待在一個屬於自己的Comfort Zone從來也沒有錯,人類畢竟是群體動物,需要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家。規律也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,至少醫生是這樣說。
只不過,我們一直身處於的舒適圈,是由其他人的手創造出來,並非為每一個人度身訂造。一件Free Size衣服,從來也不是真正的"One size fits all"。在「普羅舒適圈」,可能令大部份人安心,但我們絕對有權去決定普羅舒適圈適合與否。當我們得不到快樂,卻反而更焦慮不安。這就是你的心告訴你:「舒適圈不對」。下一步,就是尋找舒適圈的過程。過程非一時三刻,亦需要比常人多一點的決心與勇氣。不過我相信,要得到幸福從來不易,但願意努力的人終究會越來越接近成功。
大家都說:「用『沒腳的雀』來形容你最貼切。」
我微笑回答:「不對。我有腳一雙,只是擇木而棲。」
0 意見
歡迎查詢或留言 :-D 多謝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