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歲後的購物哲學:「自己流」ジコリュウ


10幾20歲,是最愛追潮流的年代。要哈日、要韓風,最好追得貼走得前,不然被人笑脫節。「而家興咩咩咩呀」到底要走得多前才足夠?到底潮流帶給人類是哪一方面的滿足?是代表資訊靈敏度,還是代表你的個性?但我又有點好奇,跟著潮流走不就是沒有個性嗎?日文漢字裡有一個三字詞叫「自己流」- 即是指不用由別人決定、自我獨特的方式,亦即個性化。來到30歲,我發現其中一個最大的心理改變,就是我對於潮流的靈敏度被降至極低:不會理會之餘,也再提不起興趣。或許是因為在過去30年的跌跌撞撞中,早已摸索到自己喜歡的生存方式,自己喜歡的生活態度。到了這個人生階段,我們或許可以不需要再聽潮流的話,選擇自己的活法。

比潮流更好的 是長青

在《The Minimalists》的紀錄片裡提到,祖父母那個年代的時裝,一年只有兩到四季,分清爽短袖還是厚身毛衣。而現在的Fast Fashion世界,一年可以有52季。這個世界最大的商業品牌,成功的其中一個要因就是不停製造出新潮流,令你想要棄舊迎新。而所謂潮流,就是會有朝一天變成俗套、Outdated、過時,這一切都是短暫的。而只有最單調的長青款式,最耐用最歷久常新。

色調和諧

曾經有一段時期,我相當喜歡浮誇的鮮橙色,除了小袋、文具,連衣服也換成橙色。又有一段時期,我很喜歡花,又買了不少花瓣造型的首飾。或許是因為那個希望獲得關注的年齡,心態正正反映在所選購的物品之中。來到30歲,我並不渴望從衣飾上得到任何人的關注,而真正該受別人關注的應該是我們的工作、對社會作出的貢獻。而最好的衣服,大概就是與大自然和諧、讓別人讓自己也看得舒服的色調。「做人低調,做事高調」。

質感與素材 產品的來源

以往購物都不太會理會它的材料、原產地等資訊,價錢與外觀往往更為重要。就好像那些特別可愛吸引的包裝,總會令人更想購買,但實際上既不好用又不好吃的居多。現在更看重「物品的內涵」。購物開始不單止是價錢問題,而是質量與健康的問題,甚至製作產品背後的環境問題。自從有幾次住進了使用Organic與對環境低害處衛生用品的酒店後,一用愛上。相對於任何大品牌,我更注重產品是否有機、chemical-free,盡可能減少化學產品對於身體與大自然的影響。

2 意見

歡迎查詢或留言 :-D 多謝支持